为继承发扬百年土木的优良传统,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久久为功的红色育人沃土;为表彰长期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服务育人的教职员工,树立德艺双馨的教师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土木工程学院特设立“学院教学名师”、“学院教学新星”与“学院年度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给予荣誉称号获得者表彰与奖励。
2023年,经个人报名或组织推荐,通过各系(室)初审、学院专家组评审及党政联席会审定,下列同志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成果突出,决定予以表彰。
学院拥有数位长期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兢兢业业问道、润物无声育人的优秀教师,他们德艺双馨,不断历练自己的同时也积极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与育人能力,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特设立“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本年度,学院的教学名师称号获得者是李力老师。
李力,副教授,从教37年,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等本、硕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组建了建工系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团队,该团队指导学生两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英国抗震挑战赛中国大陆赛区总冠军等多项荣誉。2020年获学校首届“立德树人”的“实践育人”先进个人。
学院有一批年轻教师,他们肩负时代的使命,追求卓越,潜心教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教学竞赛、国际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为表彰他们并积极引导他们成长,特设立“学院教学新星”称号。本年度,学院的教学新星称号获得者是:郭瑞、张锐、颜川奇、杨尚川4位老师。
郭瑞,从教六年来一直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建筑材料的相关教学,讲授本科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Properties of Materials》《Structural Design》与研究生课程《新材料与土木工程》;参与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参与四川省重大教改项目2项、校级本科教改项目4项。指导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2项;2次获得“优秀百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获土木工程学院“教书育人奖”。2021年起,担任学院本科教学秘书,尽心尽力为学院老师做好日常教学服务工作,协助完成多项学院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张锐,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承担的教学课程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和全英文课程《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I: Cement and Concrete》;主持和参与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6项。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赛获得了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并于2022年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和铜奖,创造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的突破。
颜川奇,担任本科课程《土木工程造价计价与管理》的课程负责人,并承担了《道路工程》《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理论》《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Pavement materials design and theory》《New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本/研课程的教学任务。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2篇,参与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获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及首届西南交通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杨尚川,任教6年半,主要讲授《土力学》《岩石力学》等课程,课程教学评价逐年上升。目前为四川省岩土力学课程思政团队成员,参与教改项目5项,参与建设的《岩石力学》获批四川省一流课程。指导学生获四川省第五届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三等奖;获2016-2020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及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院有一大批教育教学骨干中坚力量,承担着学院最广泛的教书育人、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工作。为表彰他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特设立“学院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称号。本年度获得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称号的有:王骑、杨成、于丽、蔡婧、周立荣、蒋鑫、李福海、樊敏、何畏、张方、石莹、杨昭等12位老师。
王骑,从事教师工作12年,现讲授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1门,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校省级多个教改课题,每年指导土木科技月桥梁组比赛。从事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7年,任劳任怨,乐于奉献,期间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改革、两次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土木水利工程博士学位点申报工作。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学校“立德树人”新秀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
杨成,从事教学工作近21年,主讲本科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生课程《工程抗风与抗震》,2006和2011年先后两次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10),2021年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第二届“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奖”,2020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16),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2/17)。
于丽,从教21年,主要讲授地下工程导论和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课程。主编和参编教材4部,发表教改论文3篇,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导论等课程建设,获2017年度全国城地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指导省级科创项目2项,负责地下工程系本科教学及服务工作。
蔡婧,高校教龄30年,主讲土木类本科课程《结构力学AI》《结构力学AII》,研究生课程《高等结构分析》等,均得到全优的评价。主持的慕课《结构力学基础》被评为四川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主讲的《结构力学一》被评为国家线上精品课程、国家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结构力学二》被评为四川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主编《结构力学数字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结构力学学习指导与典型例题解析》,参编《结构力学上》《结构力学下》等多部教材。主持主研多项校级教改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周立荣,从事教学工作24年,主讲《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等本科课程,讲授《高等土力学》《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等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均获得学生的好评。参编《土力学》《基础工程》教材。主持、参与11项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一、二等奖三项。参与学校教学评估、学院教学督导、讲课比赛评委等工作。
蒋鑫,从教近16载,分别主讲过本科生课程8门、研究生课程3门;主编出版本科、研究生教材4部;发表教研论文8篇;2次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优秀奖;分别获2009、2011、2013年校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指导的3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项SRTP项目获评为学校优秀;指导研究生获中国公路学会、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各1篇、6篇;获评为学院科研育人示范个人、校课外创新实验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获校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现为校本科课程评估专家、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和实验教学工作督导组专家等。
李福海,自2006年留校在建筑材料教研室实验室工作以来,至今已18年,来交大学习工作已24年。作为院控核心课程《建筑材料A》负责人,硕士《新材料与土木工程》及博士《工程新材料》课程组织者,课程教学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以发展建筑材料学科为己任,组织本科课程团队申请并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编出版本科教材2部,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科创竞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4次。
樊敏,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铁路规划与建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学年平均授课300学时且保持教学效果评价优秀;主编教材3部(含在编);主持四川省一流课程建设3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8项;指导A类竞赛获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西南交通大学高级生涯导师,教育部“宏志助航”帮扶计划课程负责人。
何畏,桥梁工程系副教授,从教二十八年,潜心人才培养。2023年度,坚守本科课程教学一线,砥砺筑牢课程质量础石,赓续2门国家级本科课程建设;坚守实验实践教学一线,聚力架构实践育人梁柱,襄理2个国家级教学中心运行;坚守创新创业教育一线,奋力攀登双创育人脊顶,指导2项国家顶级学科竞赛夺牌。202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方,挚爱教育事业,温润谦和,授课理论功底扎实,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不断打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课堂教学,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创立新形态课程“智慧土木:比特与混凝土的艺术”等,指导学生多次获校优秀毕业生、互联网+国奖。获2019年土木学院教书育人奖,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聘校首批教学设计师。
石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年,“双肩挑”专家型专职辅导员,学校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四川省高校名团干工作室”的负责人。获2023年度四川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校级以上荣誉奖励20余项。主持参与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在C刊、北大核心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获得首批和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指导学生获得第五届四川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西南交通大学2016-2020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杨昭,土木工程学院教务员、本科教学秘书。主要负责实习,SRTP,本科课程质量评估,考试等教学管理与学生支持相关工作。从事教务工作以来,一直以认真、负责、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各项工作,始终把学生和老师的诉求放在第一位,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