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宁:锲而不舍,勤学不辍
坚定信念,筑梦前行
从广西山村到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刘功宁的成长历程是一部奋斗史。他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村家庭,生活艰苦却充满温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爱伴随左右。小学时,他的生活中多是砍柴、下地和捕鱼,这些日复一日的劳作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更让他暗下决心,通过学习走出大山。尽管乡村的教育资源有限,他依旧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并在众多老师的关怀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世界。
在求学路上,他遇到了许多“贵人”——小学的数学老师、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他们看到了刘功宁的努力,不因家庭背景而忽视他,而是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用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怀引导他。也正是因为这份支持,刘功宁从未放弃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成功进入大学,为改变命运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的信念和勤奋推动着他不断进步,而这份信念,也让他在日后的科研和学术道路上始终保持坚韧。
磨砺心智,厚积薄发
本科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刘功宁选择了土木工程这一关系民生的专业。对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爱和行业发展的信心,使他在大学阶段便坚定了深耕桥隧领域的决心。在兰州理工大学,他遇到了一位重要的导师——田老师。田老师不仅为他指引人生方向,还为他规划了长期的学术路线,鼓励他继续深造。正是这种指导和鼓励,使刘功宁选择了考研,继续在本校攻读土木专业的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刘功宁逐渐积累科研能力,参与了多项项目研究和科研课题,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桥梁与隧道工程,深入探讨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和隧道支护机理。他的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并在学术发表、项目申报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博士阶段,他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在专业上再度深入突破。在西南交大深厚的学术氛围中,刘功宁遇到了一位影响深远的导师——章慧健老师。章老师的严谨作风和高标准,让刘功宁在学术上不断精进,也为他未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博士期间,刘功宁以出色的学术成绩和勤奋的研究态度,先后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了9篇论文,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他的研究专注于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和基于格宾石笼的隧道支护力学机理,研究成果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并被同行引用。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科研成果丰富,为他在学术领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科研的漫长道路上,刘功宁遇到过无数困难和挫折。面对科研瓶颈,他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查阅资料、与同门和导师交流,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对于他来说,科研是一场持久战,他通过跑步等方式舒缓压力,始终保持健康心态,将困境化为进步的动力。他坚信,唯有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取得科研上的突破。
勤学不辍,未来可期
尽管学术任务繁重,刘功宁依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他每周坚持运动,避免熬夜,将科研与生活平衡得当。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以早起做科研,一定不要熬夜科研。”他的座右铭“拥有不平常的平常心”正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最好诠释。对于未来,刘功宁的规划是留在高校,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土木专业人才,同时在科研领域继续探索和创新。
他还向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鼓励他们在学业期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并在科研项目中多加实践。他认为在导师的指导下多发表学术论文,能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访的最后,他分享了自己对行业的看法。谈到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刘功宁充满信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相信土木专业会朝着更加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土木专业的需求依然旺盛,行业前景可观”他说道。
“未来可期!”——这是刘功宁对行业的乐观态度,也是他赠予各位师弟师妹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