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木要闻- > 正文

《回眸》之一:贵在精神

2011-12-23 10:27:26 来源:艾莉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交大土木七七级校友毕业三十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序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你77级

我78级

我们同年走进西南交大

你16岁

我32岁

一样的校徽拉近了年华

一个校友回忆说:“当时收到家书,说要恢复高考。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夺眶而出,就好像黑夜里走路,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满脑子‘我要上大学’”。

恢复高考,像火一样热烈,在田地、在车间、在军营、在校园升腾,带给无数青年,尤其是上山下乡的青年们一个的巨大希望。从宣布高考到考试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七七、七八级学生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汇集了文化革命后十几年的青年精英。时间的跨度,自然形成他们在年龄、经历、文化基础诸方面的巨大差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内心坚持和不肯放弃学习。他们的成功不只在知识和年龄,更重要的是“贵在精神”,这是一种过早步入社会底层、承载苦难、洞悉人情世故、强烈渴望改变现状而又能屈能伸、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贵在精神”,土木学院资深教授麦倜曾老师在《登顶精神与交大灵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一提起峨眉,百感交集,忘不了1972年我登金顶的经历。

1971年底,我从唐山乘第一批搬迁列车到达峨眉,有一天万里无云,在校园里看到峨眉山大殿屋脊上有一颗金球,在日光照耀下,闪着夺目的光芒,非常动人,我来了灵感,很渴想去登金顶,一览全景。于是我向老乡打听,结果却不十分乐观,老乡说:从交大爬到金顶要走90里山路,而上面海拔3000多米,外来人初来乍到,立刻上去会因缺氧而大感不适。我又向一位导师请教,他就是电机系教授,有国际威望的天线专家任朗教授。我和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同在木工厂拉大锯时认识的,他比我大十一岁,他一个人爬上过金顶。我问他登顶之事,他说他当年上学时是学校足球队的,腿脚特别有力,登金顶很顺利。一起劳动时就看出你体力差。他见我问登顶之道,就说:励志登顶本身就是一个突破,但具体实施不可鲁莽,你要先做几次准备性练习,一次比一次爬得高,就可以克服老乡说的毛病。之后我联系了本系几位同志,约好锻炼好一同爬山。1972年元旦我们开始锻炼,第一次爬山是在下雪后爬到清音阁,回途时,因想抄近路反而迷了路。在茫茫雪山上越走越远,后来发现不对,赶快顺原路踏着雪的足迹往回走。过了清音阁不远,天就全黑了。途中我们七个人差一点被大队书记误认为是空降特务而被逮捕,幸亏书记的问题我们全答得正确无误,于是他才做了两个大火把,让我们赶快回校。有这次教训之后,我们又做了三次很成功的提高练习,终于在72年6月26日,我们这七个人用一天时间爬到了金顶又安全返回。登顶之后有人问我沿途看见了什么?我说:“一路只顾着脚下的土石台阶,窄窄的山路两旁都是小竹子拦住视线,所以沿途什么也没看见。至于在金顶上看见什么,由于五月份那场大火把大殿烧的只剩一尊普贤的座像,上风方向保存了一座仓库,但大门锁起,没个人影。”闻者都哈哈大笑,说我们是“杨白劳”。其实不然,我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组合下,我能够在困难的条件下励志登顶,并将其实现,很有意义。

登顶感悟不少,启迪很大。交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唐山搬到峨眉,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力发挥了作用,深思这种精神应该传给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我们交大精神的灵魂应该就是勇攀高峰。峨眉办学,极其艰辛,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峨眉之所以使我终生难忘,就在于此。

来源:艾莉